戲劇營03  

與存有共舞─參加大衛‧安德森老師的戲劇營有感-BY美琪老師

如果不是參加了大衛‧安德森 (David Anderson)老師的戲劇營,我不可能明白戲劇有如此多的可能性‧‧‧戲劇不只是一場娛樂觀眾的演出、或是演員創意的揮灑,它更是凝聚社群的力量,甚至是與存有(being)的共舞。而我最後終於明白為何老師會說:和教堂或其他地方比起來,劇場(特別是演出莎劇)讓他得到最多的靈性體驗和滋養。

‧‧‧

這學期開學前一週(八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我們非常高興在利仁基金會的支持下,能再度邀請大衛老師到山峰為我們帶領老師和學生的戲劇營,更難得的是在開學當天學生演出完畢後,大衛老師還特別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和師生及家長對談,並分享他一路走來對戲劇的思索、體驗和追尋。大衛老師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獲有英國愛默生學院華德福教育的學士後學位,並曾在紐西蘭基督城的Threshold Theater研習演說與戲劇,也在北美洲、歐洲、澳洲和紐西蘭等地從事表演活動。大衛老師和同好於1997年成立了「遛狗劇場」(Walking the Dog Theater, WTD),其使命是創造出能啟發、娛樂並凝聚社群的劇場活動,除了定期演出外,他們也舉辦學生、老師及商務人士的戲劇工作坊,並駐校帶領戲劇演出及課後的戲劇社團,另外也為輔育院的青少年或有特殊需求者提供戲劇藝術的體驗。


在這五天的戲劇營中,大衛老師帶學員做很多肢體互動及演說和聲音的練習,這些活動激發了學員臨場的創意,也讓學員跳脫文字的意義,直接去感受聲音的本質,而大衛老師更強調的是所有演員如何形成一個整體(ensemble)、如何納入觀眾及邀請存有進入演出的過程,透過諸如平衡空間、流暢傳球及四人臨場雕塑等活動,參與者能感受到彼此的連結,甚至與存有的創造力連結。這個過程在學生三天的戲劇營中更得到充分的展現,原本我一直擔心學生在三天的時間內,可能完成排演,並在開學日當天演出嗎?甚至在學生戲劇營前兩天,大衛老師大部分的時間還是用在帶學生進行聲音和肢體的雕塑及劇場遊戲,於是也開始有其他老師提出「時間夠嗎?」的質疑。

戲劇營01  

大衛老師的帶領方式,並不是丟一個現成的劇本給學生,要學生個別背好自己的台詞,然後再連結成一齣戲的演出,而是由整體開始,慢慢延展出部分,就像五年級生在做泥塑時,是先做好一個圓球,之後再從此圓球慢慢延展出頭及肢體等的其他部分。大衛老師先把學生分成六組,每一組先拿到一個散文寫成的故事,這六個故事分別是「石匠」、「小兔子和紅蘿蔔」、「七夕的故事」、「半屏山的傳說」、「知更鳥的羽毛為何是紅色的」和「快樂的襯衫」。各組要先仔細讀自己的故事,然後用肢體去體現故事最主要的精神,並共同討論出一句開場白來展現此精神,接著想出一句總結故事的台詞,在各組每個演員一起念出開場白及結束語時,大衛老師特別提醒學生去意識到背後推動每個故事能流傳至今的精神和力量,邀請這股力量進入演出。如此這般雕塑出故事的整體精神後,第二句話則是由各組演員依序說出,然後以流動形變的方式演繹這個故事,每個組員可以輪流擔任旁白,並演出一個以上的角色,於是整齣劇流暢地被展演出來,演員固守一個角色的藩籬被打破了,整個演出小組形成了生機蓬勃的整體。


今年參與戲劇營的學生約三十名,學生從七年級到十一年級都有,這對大衛老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我常看他在課後苦思如何滿足各個年齡層孩子的需求,他也每每謙卑地詢問我們其他老師的觀察和感受。在參與學生的戲劇營中,我親眼目睹到孩子如何在一個有經驗老師的引導下,在一個安全的創意空間中,透過融合智性、肢體和情感的演劇練習而得到轉化,每個孩子有機會被挑戰去激發出個人的潛能,而整個演出團隊在排演中形塑出的「整體」感,使組員感受到有所歸屬,是非常具有療癒價值的。


大衛老師已在明年一月受邀至台中海聲華德福學校帶領戲劇工作坊,老師也將帶來他一人分飾所有角色的獨角戲──狄更生小說改編的「聖誕頌歌」(Christmas Carols),目前山峰也積極號召有興趣的家長和老師,希望能在寒假再度邀請大衛老師來雲林演出,並帶領親師共同來體驗一齣戲的製作和演出,一起來娛樂並凝聚我們的社群。

戲劇營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FA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