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普遍智識  

以創像的能力充盈你自己

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氣

敏銳你心質的責任感

這本書是由德文原版的中文譯本. 魯道夫‧施泰納為華德福學校教師所辦的十四場講座內容。

施泰納:「於是,我們在前面所進行的課程中嘗試要為我們的華德福行動,為教師選定並創建一種人類學,一種教育科學,它將能夠成為一種教育藝術,一種人類的智識。」

這是英文版的中文譯本--人學人學  

如果要讓孩子在華德福教育體系就學,父母或教育者都應該清楚知道人智學是什麼,盡可能發展出教育的真正本質,否則和一般教育也只是呎尺之隔罷了‧
人的普遍智識(P112):我們必須自問:我們要採取什麼方式才能對孩子的情感天性產生良好的影響?我們只有通過創建重複行為的方式才能達成。...首先,正確的方式根本不在於你們要給予孩子告誡或者品德規範,而是你們要引導孩子注意什麼,而你們認為那會喚醒孩子內心的正確情,並且讓孩子重複地做這件事。你們必須將這樣的行為提升為習慣。它在無意識的習慣中積得越多,對情感的發展也就越有益處;越是能讓孩子專心致志地重複這行為,因為它應該做,因為它必須做,你們就越能將其提升為真實的意志摶動。...

(P113)只有一再重複被做的事,以及藉由各種行為約定,認為這麼做是正確的事,才能影響到情感與意志。譬如,為什麼每天都要讓人唸頌相同的「我父在天」?...

(P114)培養意志的方式必須有別於培養智識的方式。

琉璃光養生世界《華德福教育基礎理念-人學 》 史丹勒博士 主講 潘定凱 譯
註:上一期雜誌,本篇標題與內容,因排版之誤,《人學》成為《人智學》特此更正。

《人智學》是史丹勒博士所說的一切,本來稱為《神智學》,後來改為《人智學》。而《人學》的命名原因如下:

史丹勒博士在創辦華德福教育時,對老師做了14場的演講課程。博士認為「人」是一個綜合了「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的整體,也是「肉體、靈魂、 靈性」活動的一個整體。而在一生中,人是「思想、感受與意志」的綜合體。分別對應了「腦-神經系統,韻律-呼吸循環系統,與新陳代謝系統」。(新陳代謝就是消化分解食物並合成身體所需的能量與營養的過程)演講重點乃在說明,當我們明白了人類的這種「整體性」之後,才會知道過早做注重思考的教育會傷害孩子, 才會知道這種考慮孩子整體一生的教法的重要性,也才能支援孩子走向一生都身心靈健康的生命。

因為當時是華德福(Waldorf-Astoria)香煙工廠的老闆莫特先生(Emil Molt),請史丹勒博士為他的工廠員工子女創辦學校,於是學校就稱為「華德福學校」。這種教育法,後來就被稱為「華德福教育」,這一系列的演講,出版時就被定名為《對人類的研究作為對教育的基礎》,簡稱為《人學》。所以《人學》可說就是《華德福教育的基礎理念課程》。

在未來所有的教學必須建立在一種真正的心理學之上-就是經過人智學對這世界了解的知識所發展出的心理學。當然,大眾廣泛認同了教育通常必須建立在 心理學之上。但是你知道,例如,影響了許多人的赫爾巴特(Herbart)教育學,其教育標準乃是來自赫爾巴特心理學。可是,在直至最近的過去幾百年,在人類生命中,出現了一些事,阻止了真正有用的心理學的出現。這情形是可以追溯到一件事實,就是在我們這一世代,意識靈魂的世代,人類還沒有達到一種能夠真正理解人類靈魂的靈性深度。不過,這些來自過去後亞特蘭提斯時代第四期的心理學概念,在了解靈魂方面而言,可說或多或少都缺乏真正內容,變成有點陳腔濫調。如果你看看現代心理學或任何與心理學有關的概念,就會發現都沒有任何實際的內容。你會感覺心理學家好像只是在玩弄觀念的遊戲。例如有誰對「思想」與 「意志」有清晰的概念?在心理學和教育理論方面,你可以找到一連串的思想與意志的定義,但這些定義完全不能給你一個真正清晰的概念。不過,這是由於歷史上的必要性,(譯註:要進入物質化的現代)人們必須完全忽視個體靈魂和整個宇宙之間的聯繫。現代人們無法了解人的靈魂與整個宇宙的關係。然而,唯有了解人類個體和整個宇宙之間的關係,才能了解「人類」這個物種。

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通常所謂的「思想」。我們當然必須讓孩子培養思想、感受及意志。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對「思想」有個清晰的概念。任何人以客觀的心態來看思想這項活動是如何活在人類之中都會立刻的注意到它有圖像的特質。思想有著圖像的特質。那些嘗試著在思想中找尋其存在性,或是想找到思想是真正存在的人,都可說是落入了極大的錯覺之中。如果思想真的有「實質存在」,那將意味著什麼?當然,我們確實有實質存在的東西。例如我們的肉體上的一些器官: 講一些粗淺的例子:你的眼睛,你的鼻子或你的胃,這都是有存在性的東西。雖然我們活在這些器官之中,但我們卻不能用它們來想。你個人本質藉著這些官能表達出來,你也認為你就是這些官能。然而,事實上卻是,思想有「圖像」特質,還有「並沒有與我們緊緊結合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的特質,就是它的這些特質,才讓我 們有了能用思想理解一些事情的可能性。但我們的思想並不真正的存在,它們僅僅是圖像。

人類上一進化期的末期,犯了一項巨大錯誤,就是將存在與思想畫上了等號。「我思故我在」(Congito ergo sum),乃是現代世界觀的最大錯誤,在「思」的整個範圍內, 其實沒有「我」,而是「非我」。這意思就是說,依我能夠「理解認知」這件事而言,「我」並不存在於其中,只有圖像存在於其中。

當你檢視思想的圖像特質,您必須首先以一種觀察其特質的方式專注於其上。你必須看到思想的流動性。幾乎可以說是看到一種活動,讓你覺得好像是一種存在了。不過,我們必須認識到,就算是活動,思想的活動也只是圖像的活動。所以,思想所生的一切,都是圖像的變形。不過,圖像必須是反映一些東西的圖像,不是無來由的圖像。如果你看著鏡子中反映的影像,你可以說:影像出現在鏡子中,是沒錯,但是鏡子中的影像並不是在鏡子後面,而是獨立存在另一處。對鏡子而言,它並不在乎它反映了什麼,各式各樣的東西都可以反映於其中。如果我們知道思想就是完全像這樣的一種圖像活動,我們接下來就一定會問:思想在描繪什麼? 當然傳統科學完全沒有答案,但是靈性科學有答案。思想是所有我們出生前,或者更確切地說,受孕前所經驗所體驗的圖像。你無法真正理解思想,除非你很清楚你 在出生前、懷孕前,已經「活」過。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空間中的影像,你現在的生命只是反映了死亡和再度出生之間的生命,這個反映就是你那有圖像活動的思 想。
圖 2.1 
因此,當你用圖像的方式來想這件事,你必須想像你的一生過程被侷限在(下圖中框架)左側與右側的出生和死亡之間。然後,您必須進一步想像,出生前的思想的圖像持續不斷從過去進入此生,再被人類反映出來。就是用這種方式,你出生前在靈界的活動,就被你的肉體反映出來,你就體驗到了圖像式的思想。能洞 見真相的人就明白,「思想」這個活動就是我們出生前就曾存在的證明,因為思想就是這個存在過程的影像。

我想先講這些給你們一點概念(我們將在後面再回來真正解釋這些東西),讓你們學到,其實無須在意那些空有文字的心理學和教育理論。也讓你們學到, 只有當我們知道「思想」是反映了靈魂在出生或受孕前,在靈界的活動,我們才能真正的了解「思想」。所有其他有關「思想」的定義都無用,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讓 我們了解「思想」的真相。

現在,我們得要以同樣的方式探討「意志」。在普通的意識上去了解「意志」真的很難解。這是心理學家的必敗之處,主要是因為心理學家將「意志」認為 是非常真實的,但基本上又沒有真正內容的東西。因為如果你審視心理學家給「意志」怎樣的內容,你會發現它們總是導源於思想。所以只看「意志」本身就沒有真正的內容。然後,當然就是事實上沒有有關意志的真正定義,因為沒有內容當然更難下定義。但是,說真的,什麼是「意志」?它就是我們內心的一個種子,是在我們死後,靈魂和靈性所會變成的情形,就是靈魂與靈性的實相。因此,如果你想像死後自己的靈魂與靈性是什麼樣子,再想像它是我們內心的一個種子,這就是你的「意志」。在左圖中,生命的過程在死亡之處結束,但是「意志」會繼續前進超越它。
圖2.2 
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了解「思想」是出生前的生命活動的「圖像」,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必須了解「意志」是死後會出現的生命的「種子」。請清楚地 牢記「種子」和「圖像」之間的差異。種子可說是在實相之前、之上,圖像則在實相之後、之下,種子要到後來才會成為實相,它帶著以後會出現成為實相的特性於 其中,所以「意志」其實有著非常精神性、靈性的本質。叔本華(Schopenhauer德國哲學家一七八八~一八六○)也感覺到這項真理,但他無法知道 「意志」是靈魂靈性的種子,會在死後才在靈界展現。

現在,可見人的靈魂生命可分為兩邊,「思想」,有圖像的本質,「意志」,則是種子的本質,圖像和種子之間有一個邊界。這個邊界就是肉體的人類反映了出生前的生命,從而產生了圖像的思想,也同時不讓意志展現為實相,令它一直維持種子的狀態。因此,我們就必須問:究竟是什麼力量維持了這種狀態?

很明顯的,在人類中也一定有某種力量,反映了出生前的實相,並阻止死後的實相出現。現在就來到了我的書《神智學》中最重要的心理概念,就是「同 感」與「反感」的反映。因為我們無法再停留在靈界(此處,是回頭來看昨天說的)我們就來到物質界。既然在物質界,我們就會培養出一種對一切靈性方面的反感,所以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感,令我們反映了出生前的實相。我們內心都帶著這種反感的力量,並經過它將出生前的體驗轉變成一種心裡的圖像。同感則是我們與意志這種實相的聯繫,「意志」會放射進入我們死後的存在狀態。我們並非直接的意識到這兩種情形,同感和反感,它們是以我們不自覺的方式活在我們心中,它 們代表了我們的「感受」,「感受」則是以一種「同感和反感之間持續不斷交互作用的韻律」的方式存在著。
圖2.3
我們的感受的世界,乃是以一種持續的-收縮與舒張-同感與反感-的交流所產生的世界。這種交流不斷存在於我們內心。反感,走一個方向,持續的將我們靈魂的生命轉變成想法的生命,同感,則走另一個方向,改變了我們的靈魂的生命,轉變成了我們所謂的意志的行為,轉變成我們死後靈性實相的種子。此處,就 是我們對靈魂靈性生命的真正理解:我們在同感與反感的韻律中,就種下了未來靈魂生命的種子。

你在反感中是反映什麼。你是反映你出生或受孕前所經歷過的整個生命,整個世界。這主要是有一種「理解認知」的特性。因此,你的理解認知能力乃是來 自你出生前的生命照射進入了你出生後的生命。這種在出生或受孕前的實相界本來是很高層次的理解認知,在反感之下就減弱為圖像。因此,我們可以說:這高層理 解認知能力在接觸到反感之後,就被減弱為一種圖像式的思想能力。

如果反感夠強的話,就有很特別的事會發生。在出生後的正常生命中,如果我們沒有用出生前留在我們心內的力量,我們就不能做圖像式的思考。當你身為 肉體的人類,你這種讓自己看到心內圖像的力量,並不是你自己的力量,而是出生前那段時期仍然活躍在你內心的力量。你可能會認為這力量在受孕時就停止了,但 它其實仍然活躍,而我們就是使用這股繼續照射進入我們的力量,來做圖像式的思考。你內心有出生前的生命體驗不斷的流出,只有你有力量將它反映出來。在你的 反感中就有著這種力量。如果你現在做圖像式的思考,每一個這樣的圖像都會接觸到反感,而如果反感足夠強的話就會產生「記憶」。記憶其實就是活躍在我們內心的反感的產物。此處,你可見到「純粹情緒上反感的感受」與「覺知到記憶而反映出來的具體的回想,有圖像出現的回想或反省」,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其實記憶就 是增強的反感。如果你對你的思想有非常巨大的同感,你就把它們「吞」下去了,如此你就無法有記憶。你有記憶,只是因為你對你的思想有一種「厭惡」的反感, 讓你反映它們,將它們帶入了意識之中。這就是記憶的真相。

當你經歷過這整個過程,當你已經產生了心中的圖像,反映於記憶中,並留下了這圖像,這樣,「觀念」就產生了。所以這就是靈魂活動的其中一面:反感,乃是與我們出生前的生命有所關聯。

現在,我們再看另一面,「意志」,是存在我們內心的死後生命的種子。「意志」會活在我們內心,因為我們對這顆只會在死後發展的種子有同感。正如我們的思想來自反感,「意志」是來自同感。如果同感足夠強,就像在反感中思想變成記憶,同感則會生出「幻想」。正如記憶在反感中生出,想像力乃是在同感中生出。如果你的幻想力夠強(在平常生命中,這只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如果它是如此強大,強到瀰漫你的整個人,進入了感官,那麼你就會有了能夠讓你「想」 著外界一切的想像力。所以,是幻想力產生想像力,再由想像力讓我們能有了感官的直覺感知能力,但它們都是由意志中生起,就像觀念是由記憶中生起。

在心理學方面上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我們看到東西,然後我們生出抽象的觀念,然後產生了心內的圖像」。情況並非如此。例如,我們感知到粉筆是白色的,這是應用了意志而生成的,意志用同感和幻想力造出了想像力。相對的,觀念的形成,則是完全不同的源起。觀念是從記憶中生起。

這些,就描述了靈魂的本質。你不可能了解人類,除非你了解人類的同感與反感之間的差異。如我剛才所描述的,這些同感和反感的特質會在死後全然展現於靈魂的世界。在靈界,同感與反感毫無偽裝的充分展現。

我剛才已經描述了人類的靈魂,在物質界,它是連著人類的肉體,與靈魂有關聯的一切都藉著這有形的肉身顯露出來。所以,一方面,我們可見肉體藉著神 經系統表達反感、記憶和觀念。出生前的生命,造就了人體內的神經系統:出生前靈魂的體驗,是藉著反感、記憶和觀念運作於人體,而造出了神經系統。這才是對 神經正確的理解。那些將神經分為感覺和運動神經的說法,都是沒有意義的。

人類的意志,同感,幻想,想像的運作也有著類似的關係。但這必須維持在種子的狀態,所以不能讓它真的完成運作,必須在它創造的那一刻就滅亡,它必須維持在種子狀態,不能發展太過。所以,它必須在產生的時刻就滅亡。此處就講到對人類而言非常重要的事實。你必須學會要去了解整個人:包括了靈性,靈魂和 肉體。在人之內有東西不斷地形成,不斷的想要變成靈性狀態。但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意識對它執著的愛,一種自私的愛,我們就想要緊緊抓住它,它就永遠不能成為 靈性狀態,它就溶解在肉體之內。在我們體內有東西是屬於物質性的,但它總是想從它的物質性轉入靈性。我們卻不讓它成為靈性的,因此,我們就在它想要成為靈 性那一刻摧毀它。這就是人類的「血液」,是與「神經」相對的東西。
圖 2.4
「血」真的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液體」。如果我們能夠將它從人體中取出,使其仍然維持血液的原形,沒有其他的物理狀態破壞它(當然在地球的物理狀況 下這是不可能的),它就會迴旋向上成為靈性。只要我們在地球上,直至死亡那一刻,我們都要在血液生成的那一瞬間就摧毀它,如此我們才能將血液保留在我們體內,不讓血液迴旋向上成為靈性。我們是經由吸入和呼出空氣而不斷的在我們體內生成血液和破壞血液。

我們之內有著兩極化的過程。我們有著與血液、與血流並行的過程,不斷想要將我們的物質存在帶往靈性。大家慣常所說的運動神經其實並非實情,因為所謂的運動神經就是血流。與血液相反的就是,所有的神經都註定了要不斷的死亡而成為物質。神經線路上其實都是被排出的物質,神經其實就是排泄物。血液是一直想要變得更靈性,而神經則是一直想要變得更物質。這就是兩極化。

在後面的講座,我們將遵循這些基本原則,看看它們如何可以幫助我們安排以健康的方式教學,讓孩子的靈魂和身體健康,而不是消損靈性和靈魂。現在的教育如此失敗,是因為有太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雖然生理學家認為感覺和運動神經是他們發現的真理,但他們其實只是在玩文字遊戲。因為有人不能走路他們就說是腿上某些神經損傷而不能走路,他們能走路是因為運動神經讓人可以走路,如果運動神經麻痺就無法走路。但是事實上,他不能走路的原因是他無法感知到他自己的腿。我們這個時代,註定了要在一連串的錯誤下而走入迷途,這樣一來,我們才有機會解開錯誤,而成為自在的人類。

現在,你想想我剛解釋的,只有在與找到與宇宙的相關性之後,才能理解人類的本質。因為當我們思考時,宇宙已經在我們之內。我們在出生之前已經在宇宙之中,我們當時的經驗,現在就反映在我們心內,我們將在走過死亡之門時再度進入宇宙之中,我們的未來的生命乃是以種子的形式表現在意志之中。現在於我們內心不知不覺中起作用的力量,在宇宙中,乃是以一種更高的理解認知力,充分有意識的在作用著。

我們的同感和反感在我們的身體表現有三層次。可以說我們有三個中心,在其中同感和反感互相作用。首先,在頭部,我們有一個這樣的中心和血液與神經 一起交互運作,因此而升起記憶。在每一個神經的活動被打斷的點上,在每一個有這種有間隙的點上,就會有有一個同感和反感相互作用的中心。例如,還可在脊髓 中找到另一個這種間隙,就是在脊髓神經一根走向後角(脊髓內灰質的後端),和另一根離開前角的地方。另一個間隙則埋在交感神經神經節中。我們人類確實是比 看起來複雜得多。我們的組織中就有這三處,在頭部,胸部和下身,就有著反感和同感相遇交會的邊界。在感官感知與意志運作時並非感覺神經牽引運動神經,而是像火花在大腦中和脊髓中,從一個神經跳到另一個神經,因此觸動我們的靈魂。我們就是在這些神經活動被打斷的地方將我們的同感和反感與靈魂生命連結起來,我們也在交感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節中作此連結。

我們是與我們在宇宙中的體驗連結一氣的。正如我們在宇宙中持續的推演各種活動,宇宙也不斷地在我們內心推演反感和同感的活動。在我們將自己視為是 人類時,我們其實就是將自己視為是宇宙的同感和反感的運作結果。在我們從心中發出反感時,宇宙是與我們共同開發出這反感,當我們從心中發出同感,宇宙也與 我們共同開發出這同感。

身為人類,我們是分成頭部系統,胸部系統和包括了四肢的腹部系統。

但請注意,這個區分系統的方式,很容易被攻擊,因為現代的系統化方式就是人們會想要在系統中有明顯區分的獨立元件。如果說一個人被分為頭系統,胸 部系統,以及腹部四肢系統,那麼人們會期望這些系統有一個定義清楚的邊界。人們想畫出邊界的分界線。但這在現實上做不到。在頭部,我們主要是頭部,但我們 其實整個人都是頭部,差別只在其他部分不是主要是頭部。例如雖然實際的感官都在頭部,我們有觸覺和溫度感遍佈全身。因此,在我們感覺到溫度時,我們就是全 身都是頭部。在頭部我們是主要是頭部,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我們可說是「次要」的頭部。因此,各部位其實是混雜難分的,但這可不是學究們希望我們劃分的方式。 所以頭部可說是個無限延伸體,只是在頭部它有長成特定的形狀。胸部也是如此。胸部雖是實際的胸部,但可說只是主要的胸部,其實整個人都是胸部。在頭部有部 分像是胸部也有部分像腹部與四肢。各部位都混雜難分。腹部也是如此身。一些生理學家已經注意到了,頭部有著一些腹部的品質。高度細密發展的腦神經系統其實不在我們很自豪的大腦外層皮質內。這美妙的藝術化結構的大腦的外層皮質,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一種退化,腦的外層可說只是個消化營養系統。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我們沒有必要如此自負於這大腦皮質,因為這只是一個複雜的大腦退化變成了個消化營養的大腦。我們有大腦皮質的原因是,連接於其上的神經可被 適當地供給營養。我們的大腦比動物腦發展較好的原因只是,我們可以提供我們的大腦神經更好的營養。也就是說我們能夠發展出我們(比動物)高等的理解力,是因為我們在滋養大腦的神經的這項工作上比動物做得好。其實,大腦與神經系統,與真正的理解認知根本無關,他們只是表達了真正在理解認知的肉體組織。

我們可暫時不管胸部系統,來問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有頭部系統和腹部四肢系統的相對性?我們有這樣的相對性是因為在古早以前,某一時段,這個頭部 被宇宙「呼」出去了。人的頭部是因為宇宙的反感而造成的。當宇宙如此厭惡在它裡面的人類的內在時,它就把這噁心的東西「吐」出來了,這東西就有了一個宇宙的外形。所以人就帶著一個宇宙的副本在他的頭部。那圓形的人類頭部就是宇宙的外貌。宇宙的反感,就在宇宙之外創造了一個宇宙的形象。那就是我們的頭。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頭作為追求自由的器官,這是因為它是以前被宇宙吐出的東西。如果我們認為頭是與宇宙結合一體的,如同我們的四肢(四肢也與性能力有關聯)是與宇宙結合一體的,那我們就是沒有適當的了解頭部。我們的四肢和宇宙結合一體,宇宙對它有同感,將它吸入,就像宇宙對頭部有反感是一樣的情形。在頭部,我們的反感與宇宙的反感相碰撞。我們的反感與宇宙的反感碰撞後就產生了我們的感官感知能力。而與感官相對的另一面-所有人類內心的、內在的生命-乃是來自宇宙 對人類的四肢的愛與同感的擁抱。

因此,人類肉體的外形就表達了人類靈魂是如何的從宇宙中形成的,也表達了他在與宇宙分離後從宇宙中接受了什麼。如果你從這個角度看,你就會更容易地看到,思想和意志的形成有很大的區別。如果你特別強調思考的發展,那麼你就是在將孩子引回到他產前的生命,如果你是理性的教育孩子,你就會傷害到孩子, 因為你是強迫他用「意志」於他已經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出生前的生命。你不能引入太多的抽象的概念於教育中。你必須帶入更多的圖像。為什麼?你會在圖2.4 的表格中看到理由。這些圖像是透過同感與幻想而來的想像。觀念則是抽象的,它們是來自記憶與反感,它們是來自出生前的生命。如果你教孩子使用許多抽象觀念,你就刺激他們特別強烈的專注於血液中碳酸的形成,這就是肉體的硬化,也就是死亡。如果你帶給孩子愈多的想像力就越好,如果你盡可能運用圖像教育他,那麼你就是種下持續保留氧氣、持續發展的種子,因為你就是將孩子指向未來,指向死亡後的生命。在我們教學時我們可說是繼續進行我們在出生前所體驗過的活動。 我們必須明白,思考乃是一種圖像的活動是源於我們在出生前所體驗的一切。靈性的力量對我們運作,將圖像的活動植入而能在出生後繼續運作。如果我們在教育中,使用圖像來教孩子,我們就是再度的繼續這種宇宙的活動。我們在孩子心中植入圖像,因為我們將圖像植入了他們的肉體活動之中,於是就會成為未來的種子。 因此,身為教育者,當我們努力培養使用圖像來教學的能力時,我們還必須不斷地感受到:我們是在教育整個人,當我們用圖像來教學,它就會在這整個人之中,產生一種共鳴。

如果你能不斷的有「教育就是在延續出生前的超感官活動」的感受,那麼你就會給教育一種必要的神聖奉獻使命感,因為若沒有這種神聖使命感,要談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學到了兩個觀念:一是認知,反感,記憶,觀念。二是意志,同感,幻想,想像:兩個系統,以特定的方法使用它們,就可以促進所有的教育實踐工作。我們明天將繼續談這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FA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