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甲1220  (旭真老師繪)

摘自華德福課程的中國化---李澤武

從2001年秋天帶三個孩子進行第一所華德福學校課程的實踐開始,李澤武就面臨著是否完全按照國外受訓時的那一套內容來教孩子以及內容如何把握的問題。

5月底6月初,成都華德福學校的校園裡按彩虹顏色粉刷的教室總會空上幾間,一下子似乎少了許多人。一問,你就會知道,三年級去郫縣安龍村農耕了,四年級去青城山野營了,五年級去外地遊學了,或者是順長江而下,或是翻秦嶺而上,六年級呢,去了絲綢之路的某一段。

這些遊學都是華德福課程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把教育看做一個人,課程就是教育的心臟------教育理念是頭,教育的具體實施是四肢。課程是理念和具體實踐的一個綜合。所有的教育沒有一個堅實的課程作為依托都是虛假的,因為課程把人、文化、環境、材料等諸多因素集合到一起。

華德福課程在全世界實踐了近百年,有其完整性、豐富性和獨特性。它基建於努力對孩子天性的理解和把握,以孩子意識發展為線索,從頭、心、手,即思考、情感、意志三方面給予孩子適時的、全面的教育。他的完整性是指從幼兒園到高中的課程內容和實踐;豐富性是指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的參與;獨特性是指以主題方式學習,它對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學習節律安排,音語舞(優律詩美)、濕水彩,形線畫等課程式樣。

以上學生遊學的例子從意識發展上市孩子逐漸向外看的過程,最後是這個世界。同時也是把學習內容和實踐結合起來,盡可能的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來說,德國的華德福孩子也會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遊學,日本,南非的孩子都會。但去的地方,接觸到的一切和中國孩子所接觸的迥然不同。那麼中國華德福課程是如何發展的?

文學和歷史
作為第一位在中國大陸實踐華德福教育的主課教師和華德福課程的實踐者、中國大陸華德福課程研究小組成員,我全程參與了華德福課程在中國大陸的發生和展開過程從2004年秋天帶三個孩子進行第一所華德福學校課程的實踐開始(順便說一句,其中兩個孩子不懂中文,一個孩子不懂英文,進行真正的雙語教學;兩個孩子三年級,一個孩子一年級),就面臨著是否完全按照國外受訓的那一套內容來教孩子以及內容如何把握的問題。

華德福教育沒有統編教材,只有可以依託的大綱。大綱的主線是孩童的意識發展,從時間上來說是從遠古無踪無影到現在,到未來;空間上說是從眼前出發,到廣袤宇宙。而大綱的形成內容主要依據西方的材料。比如說三年級,根據大綱,孩子的自我意識呈現出來,向外看世界,會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我們從哪裡來?在西方,會講創世故事,特別是希伯來故事來迎合孩子的意識和心靈以及身體的發展,如果在中國,只講西方創世故事,顯然是無法令人滿意的,儘管我們的創世神話系統似乎沒有希伯來系統那麼清晰,特別是沒有逐出伊甸園那一幕。

我們沒有辦法不講《山海經》,不講盤古開天地。於是首先考慮的是什麼材料可以放到課程中去,特別是文學和歷史這個部分。四年級在西方是講北歐神話《埃達》,突出神的人性和個性的呈現,我們就想到《西遊記》。五年級是古代歷史,四大文明古國,還有希臘文明,我們這個階段對應的是什麼?應該是周禮時代,禮崩樂壞之前的東西,比如《詩經》裡的《雅》《誦》。六年級對應孩子身、心、意識發展的是春秋、戰國、秦。那麼漢唐、宋明清呢?中世紀、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呢?

這裡兩者的發展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徵。我們比國外華德福教學上任務要重,是因為我們文化自身的內容就十分龐大,比如說,國外講到中國歷史和文化,有的只是作為一兩個板塊來講,也就是說,真正講不過4-8週時間,有的甚至連這蜻蜓點水式的提及都不能夠。而我們做課程時必須面對自身文化的一套龐大的系統,馬上就面臨著內容取捨的問題。說直接一點,以什麼樣的內容為主線?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用一種對應的辦法,顯然無法應對中西文化兩條線。

隨著課程的深入,必須研究到它背後的支撐,顯然從歷史發展這個角度來說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它必須是有各自的發展線索和交融之點。於是有我們獨立完整的歷史發展學習和獨特的文學特徵,也有絲綢之路的遊學和國外的遊學。試圖通過這些時空的結合使我們的孩子能面對歷史和現在,又結合東方與西方。

漢字和語言
除了意識對應的歷史發展線索,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我們和西方華德福最大的區別就是語言。一方面是指漢語言文字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指如何運用。漢字本身就有區別於拉丁字母語言的特點:自形與字意的緊密結合。或是西方人簡單稱作的pictorial----圖畫性。史代納在談到西方字母教學時希望通過圖形,再到抽象的字母。而我們的漢字就是圖形,儘管根據大英百科全書,70%左右是形聲字。漢字具有圖畫性,特別表現在獨體字中,象形、會意、指示。

漢字以故事帶入,通過圖形、擬態、線畫等20多種手段讓孩子學得有意義的聯繫。這樣的學習開始比較慢,一年級,大概要求寫、認全面掌握的就是100來個,而公立學校新課標要求是400多個。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孩子樂學、願學,越往上走,學得越多,越快。書寫也從大字開始,最初的寫即是畫。從蠟筆,伴隨孩子專注度的集中過程。

除了漢字,何時帶拼音?這是中文低階段教學常碰到的問題。華德福課程實踐的結果是三年級,甚至四年級帶拼音。因為拼音是閱讀工具,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規律性,當孩子們三年級開始學查字典的時候,很容易就把這個工具帶給孩子。

傳統和經典
作為文學和語言本身的線索來說,中國經典教不教?傳統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教不教?這些又是華德福中國課程所面臨的問題。現在又大量的讀經學校,強調經典誦讀,好多人也好奇華德福讀不讀經典?如何讀?華德福的孩子們當然也需要與巨人為伍,與經典為伍。但是考慮的首先是,必須從孩子的基本發展出發。幼兒園除童謠之外,也會帶入一些古代淺顯優美的詩歌,感受的是語言的節律和韻味。一年級帶入一些諸如《笠翁對韻》之類的韻文;二年級如《千家詩》之類的諸如詩歌;三年級《百家姓》、《千字文》,追溯來源,朗朗上口;四年級結合動物學習一些《詩經》的詩歌;五年級《老子》,從圓潤入手,《詩經》中的植物詩歌;六年級《論語》,調整關係。七、八、九年級諸子散文選學、《史記》、《世說新語》人物、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可以給孩子們建立起我們的文學系統,當然重在感受。高中現在還沒有實踐,應該是內容和文體兩方面考慮,是孩子們看到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和區分。比如《文論》選讀。文章是拿來讀的,少做分析,特別是小學階段;感受語勢,多背多讀。

藝術
除了語文和歷史,中國傳統藝術被融入到課程之種也是中國華德福課程的特點,比如書法、國畫、太極。書法體現的是精神的線的表達,當然也可以說是線的精神。根據華德福所認知的孩子的發展,書法一般在三年級甚至以上才被引入教學中,並且有的甚至從前書法開始,團土做字,硬筆刻畫,然後進入篆書,圓潤的刻畫,然後到隸書,由圓到方,再到楷書,行、草。

國畫的課程也多始於三年級,讓學生體驗墨的味道,自由發揮。四年級以上可以結合動物學習,通過臨摹學習,五年級可以結合植物學習,六年級可以結合礦物學習進行繪畫,七年級以上可以有國畫專門的學習。至於為什麼在主題課學習中四年級學動物、五年級學植物、六年級學礦物,是根據孩子的意識向外發展的一個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動物離人最近,最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中國華德福課程完全處於一個發展的過程中,一些科目的引入完全是一個嘗試的過程。比如說太極拳的教學。近兩年太極拳課被逐漸介紹到華德福學校,但是其教學還在探索之中。作為課程內容,一方面可以結合五六年級中國文化的學習進行介紹,另一方面可以獨立成為一門專門的課程。那麼太極拳教學的出發點時什麼?孩子的身體、心靈、精神發展如何與太極拳天地相通的精神相結合?都是需要多做研究的。

數學
數學的學習是這樣安排的,一二年級是四則運算的學習,三年級開始於實際生活結合,比如度量衡的學習,因為孩子開始關註生活的事實。四年級進行分數的學習,五年級是小數,因為小數也是分數的一種形式。六、七年級進一步通過商業數學探討數量關係,學習正負數,開始方程的學習等。
如果與公立教材相比較,可以看出公立教材的結構似乎更嚴謹,一步一步學習的過程更細緻,從知識架構上來說更堅實。華德福的學習注重過程和意義,學習內容頁更集中。比如四年級分數的學習,公立教材一般分佈在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和六年級不同的階段,而華德福主要集中在四年級進行學習,五六年級進行鞏固和拓寬。我們傳統學習上的心算、珠算,都被結合進教程裡。 《周髀算經》,落下宏的連分數,都可以結合進7、8年級的教學中。

節慶 建築 戲劇
每到清明節端午等節日,總會看到中國華德福學校的孩子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慶祝,或是插柳祭掃,或是劃動旱船。或是陣陣悠揚的琴音,或是聲聲鼓勁的吶喊。還有莊重的祭祀儀式。在中國華德福課程中,節日也如同在普遍的華德福課程一樣,被視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季節是一支烽火,點亮一年的時光流程。傳統節日的意義被老師們、孩子們、家長們放大。對自然和大地的敬畏通過活動傳達給孩子們。中國華德福學校除了中國傳統節日,也選擇國外一些有特點的節日,比如復活節、萬聖節,結合到學校生活之中。前者被結合到清明節,代表一種復甦。而萬聖節是對即將到來的黑暗的一種迎接形式----當然也有嘲弄。節日總是被孩子們作為課程體驗著,並因之深深地進入孩子們的心裡。

到一處華德福學校,總會看到幾處棚屋,或是牆垣,這些都是華德福三年級哥哥主題課學習板塊----建築板塊學習後留下的作品,北方的學校試著挖窯洞,或建一個土胚小屋,南方的建一間稻草屋,或是小竹亭。南北雙方的地理特徵很快就顯露出來。本地材料的運用在這裡也應該最富有特色。華德福教育鼓勵本地材料的運用,並且希望本土化找到他們根植的土地,真正地得到天、地、人的融通,並從本土文化中生長出來。

我們又大量優秀的兒歌,各民族優美的歌曲,不同時代的孩子的遊戲,對本地材料的挖掘也包括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德福對孩子的理解的理論作為一條線索,能夠很好地把這些東西串聯起來。這些也對華德福教學中的動手、動心,有極大的幫助,很快也成為我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戲劇的學習在華德福各年級教學中都會呈現出來,從一二年級的童話寓言的群體角色表演,三年級的創世劇,四年級的本地內容,五年級的希臘,六年級的羅馬劇,或是楚漢相爭,再到七、八年級的中國相關題材傳統劇,最後到是十二年級畢業大劇。戲劇鍛煉孩子的表演、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道具製作,背景設計等,是一個完整的綜合學習。

未來需要做的
華德福教育在中國大陸才短短8年,在台灣也不過多4年,所以完全處於一個探索階段。課程完全需要完整地教一輪、兩輪、多輪,一至十二年級的教學實踐,才逐漸建構起來。

舉一個例子:章太炎在談到歷史和東西方區別是談到三個東西:語言文字,制度典章,人物事蹟。做課程的時候我逐漸意識到一個問題,前兩者有意識的帶入比較多,而人物事蹟呢?文化和精神特質如果不以人物作為坐標和路徑,就會出現真正的忘根----落實不到文化的本質中去。
中國有人嗎?他們的精神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
第一個問題不是危言聳聽。問的是我們從什麼角度來看,比如思想發展,然後再回答。串珠如何串起來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不管怎樣,史代納認為人的本質是意識發展。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僅說一至八年級,西方的人物線索是清晰的,從白雪公主的童話,從亞伯拉罕、雷神托爾,亞歷山大大帝、中世紀騎士,再到探險與發現的亨利王子、哥倫布,然後是伽利略,笛卡爾、工業革命的人物,再是羅伯斯庇爾、華盛頓等。就依據這樣一個線索,我們來看中華的人物表,我們講了哪些人物?
民間故事、張果老、何仙姑、盤古開天、伏羲、神農,孔子的傳說,然後到本地人物,四年級有的講西遊記故事,那就有孫悟空豬八戒,週的故事,文王什麼的,有的也講姜子牙。然後是春秋戰國、秦漢人物、秦皇漢武,魏晉人物是必講得,自覺與自由。玄奘、再是楊貴妃、長恨歌、三國人物、水滸人物、鄭和,往下呢?王陽明、林則徐、孫中山,怎麼講毛澤東,蔣介石?
這裡列舉的只是一部分教學中出現的人物,並且五年級以上的教學現在為止也只有三四個班級涉及,所以難免掛一漏萬。
中華悠長的文明,人物浩若繁星,哪些是代表人物,思想內核是什麼?給孩子以怎樣的榜樣作用?問題問題成堆的問題,不過當我們很認真的問問什麼教的時候,問題就會成堆的等著我們去解決。而希望在近今年,我們的課程人物飽滿起來。

華德福大綱給出了教學方向,但具體的教學,特別在中國具體的教學,還需要我們的智慧,群體的智慧。華德福沒有統編教材,老師上收手時需要極大的創造性,所以後來在華德福全國論壇的基礎上成立了課程研究小組,希望通過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方式對課程進行已有經驗的整合。把教什麼,為什麼教,怎麼教,如何評估等內容細化處理,給予老師們建議和指導。現在,一至四年級的研究基本完成,也請外國老師給予意見。五六年級以上的研究會繼續。在這裡談到的也只是基於現在為止的華德福在中國的一點的實踐和感悟。

中國華德福課程的建構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

1:大力學習已有的綱要、資料,也需要大量的翻譯;
2:外國有經驗的老師的分享與指導;
3:對中國文化和學科的深入了解。
但出發點是兩個,一個是孩子的基本發展,二是當下孩子的狀態觀察與研究。當然,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因材施教是基本的出發點。而教育最終的目標如史代納所言:懷著崇敬接納孩子,帶著愛去教育他們,護送他們踏上自由之旅。它像一顆星星,照亮華德福教育前行的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FA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