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東及西09課程組/攝

故事猶如通往孩子內心的幽徑,故事中的隱喻可以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的行為發生正向的轉變。如果一個故事以充滿想像力的方式如實呈現孩子的心靈狀態,並帶著愛和鼓勵,提供一種解決方案,或提供一個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孩子就會接收到故事中的訊息,令人驚喜的改變會由此而發生。

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指出:童話是靈魂的糧食,因為它們擁有人類靈魂最深處的源泉。所以,在華德福家庭和幼兒園中,孩子們是聽老師和家長講故事,而不是看故事(圖書/電視)。聽故事的時候,孩子們可以自由想像故事的圖景;那些被動看著圖畫或電視畫面的孩子,實際上失去了想像的自由。而想像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這樣環境中滋養下成長的孩子,與僅僅從智力層面看故事的孩子相比,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程度,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對周圍事物的熱情與興趣,會有明顯的差別。

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喜歡講故事,特別是神話故事,為什麼?

對幼兒時期直到14歲的孩子,華德福教育主張多講故事而不講道理。為什麼?

對幼兒時期直到14歲的孩子,華德福教育主張多講童話或神話故事,為什麼?

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喜歡講故事來轉化孩子的行為,孩子很喜歡。

華德福教育遵循了人類認知發展的規律,從而遵循了個人認知發展的規律。因為華德福教育理論認為,個人的成長歷程實際上是整個人類成長歷程的再現。在主流學校甚至幼兒園裡,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很早就開始要求孩子放棄童話世界的幼稚邏輯,使用物質現實的邏輯思維,彷彿童話世界的幼稚邏輯是我們的教育急需清除的垃圾。這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

以上文字摘錄自《心理對話心理治療》

以下摘自故事知道怎麼辦(簡體版)
故事知道怎麼辦

孩子們想像的國度很難為大人所理解,一些出現在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中的事物當然也很難讓大人理解,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它卻是真實的世界。與其固執己見地讓孩子們以大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還不如從孩子身上學習一些我們已經淡忘了的東西——大自然是充滿靈性、生機勃勃的,那些律動的能量雖然現實存在著,我們卻常常覺察不到。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故事具有療愈心靈的智慧,因此世世代代使用這種智慧。在人類奮鬥的數千年歷史中,流傳下來的故事不計其數,涉及的領域可謂方方面面,故事中隱含的具有治療作用的信息和意義,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中。

 

所有故事都可能具有治療作用。如果一個故事讓人發笑,笑的人就得到了治療。如果一個故事讓人流淚,淚水也同樣具有治療作用。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因為這些故事中的主題和解決方案非常具有普遍性,可以給聽故事的人帶來希望和勇氣,讓他們去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困苦,並幫助他們找到繼續前進的道路。

聽故事的體驗是具有“治療”效果的,不論故事的內容是什麼。在學校活動中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用來講故事,這有助於培養孩子們的專注力,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在孩子們經常長時間被動看電視或DVD的今天,這些作用尤其具有治療意義。

所有故事都具有治療的潛力,然而針對某些特殊情況,特定的故事會起到改善或治療的效果。

“治療性故事”指那些幫助人們恢復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獲得健康感的故事。當老師、心理學家、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照顧孩子的成人給孩子講治療性故事時,故事能夠讓孩子的行為或狀況重返平衡。

不斷評估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是很重要的,這可以確保你沒有造成孩子的挑戰性行為——例如:你對孩子的期望是否和孩子的年齡及成長階段相符?學校的課程是否滿足了孩子的需要?你平時做事是否有條理,是否提前做好準備?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你採用的方法能否促進孩子的正面行為?

當我們構思一個故事來應對挑戰性行為時,並非要通過一個故事把“壞”行為變成“好”行為,也不是要把一個“淘氣”孩子變成“乖”孩子,而是要使某種行為或狀況恢復到健康或平衡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你充當著助產士的角色。因此我強烈建議你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貼標籤非常不利於其健康,然而這種情況卻經常發生,並且往往帶來負面影響。我認識一個孩子,被學校的老師錯誤地貼上了“不誠實”的標籤,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真的開始變得不誠實。很多年以後,在和學校輔導員的談話中,他坦露了當初的想法:“教室裡不管丟了什麼東西,他們都說是我偷的,那我不如乾脆去偷,還能落得一頭。 ”


此外還應記住,我們對於行為是“好”是“壞”、是“恰當”還是“不恰當”的判斷是非常主觀的。我們自身的信仰、處事態度、文化背景以及過往的經歷(包括我們自身的成長經歷),還有我們對孩子的理解、與孩子的關係、對有關情況的理解以及在整個情況中所處的位置,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與其他家長、老師或是諮詢師分享我們的經歷可以幫助我們作出更為客觀的判斷。

改變或“治療”挑戰性行為,其目的應該是不斷讓事物恢復平衡,例如從“不愛惜”變為“愛惜”,從不整潔變為整潔,從躁動變為寧靜,從不誠實變為誠實,但絕不是要把一個“壞”孩子變為“好”孩子。

解決挑戰性行為需要很多方法和策略,講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為了進入更大的畫面,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研究一下複雜的“秩序掛毯”。故事有可能成為掛毯中閃閃的金線,但如果基礎線不結實,編物就會散開。如果在沒有堅固基礎的情況下使用治療性故事,故事的金線就會飄浮在半空,所有創造性的嘗試也將付諸東流。

這個編織的隱喻可以幫助我們以一種更全面的方法來管理孩子的行為。它提供了針對挑戰性行為的許多有用策略。結實的經線包括韻律、規律和一致、接納、尊重、設定切實可行的界限、充分準備、有條不紊以及有助於促進正面行為的其他各種方式方法(見55頁“評估成人對孩子行為的影響”)。富有創意的緯線也有許多,除了講故事這條充滿想像的金線,幽默、遊戲、歌曲、童謠、家族儀式、節日和社區活動都可以使秩序掛毯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隱喻是故事的種子--隱喻不僅可以用在故事當中,單獨使用時也具有強大的威力,這種力量如此明顯,以至於常常被我們所忽略。隱喻或“故事種子”可以發揮奇妙的作用,促使行為發生改變。

隱喻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經常使用隱喻來描述人的性格特徵(“綿羊一般安靜”,“鰻魚一般狡猾”),或強調各種困境(“打開一罐蠕蟲”“抓住牛角”“把貓放入鴿群”)。在每週的教師例會中,有的同事會說:“我們要翻開每一塊石頭,直至問題解決。 ”1這些語言具有畫面感,往往更能觸動人。語言中的隱喻無處不在,但如果用得太多也會變成陳詞濫調,從而喪失最初那豐沛的力量。詩人和充滿創造力的故事講述者可以讓語言重新變得鮮活而靈動。


廣義上的童話——世界各地文化中的民間故事——擁有一種共通的語言,全世界的孩子們都理解它,喜愛它。童話講述的是具有普遍意義和原型特徵的行為和處境,呼應著孩子正在萌芽的個性,並鼓勵這種個性的發展。

民間傳說通常具有一種“永恆”的特質。它們滿足了孩子對神奇事物的深切渴望,給孩子帶來安慰和希望。在這樣一個物質主義的年代,民間故事中深刻的智慧可以帶來平衡,達到治療的效果,故事中那些“神奇”之處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寶貴。民間故事及童話不同於神話。神話適合8歲以上的孩子,講述的是“神”以及“超自然生命”奇蹟般的所作所為,而民間故事及童話講述的是“人”——貧民、貴人、傻子、公主或王子,還有小孩。童話故事中的“好人”總是“美”的,“壞人”總是“醜”的,它們描述的是原型,是精神層面的現實,呈現的是真理,而不是所謂的“真實世界”。在童話故事中,念頭可以立刻轉化為行動,咒語和神奇的變化實際上是心靈的過程,因此一個人會突然變“好”,會中“魔法”,也會得到“解救”。童話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們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可能的樣子——例如女巫這個形象就像徵著成長過程中的所有障礙,而公主或王子的形象則像徵著克服障礙,不斷成長。


對於8歲以及更大的孩子,除了來自各種文化、情節更為複雜的民間故事外,史代納教育模式中所採用的圍繞故事展開的教學也非常值得推薦,它既適合學校,也適合家庭。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課程中包含了北歐神話,非洲、波斯、印度和埃及的故事,還有希臘和羅馬神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自己創作一些故事來介紹有關的內容和概念,比如通過故事來教字母。這些故事可以把“石頭”變成“麵包”,把枯燥的事實變成生動的畫面,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變成富有啟發的體驗。此外,他們還利用故事以及講故事這種方法來解決孩子的挑戰性行為,促進孩子的社交發展和情感發育。在史代納學校,師生時時都會體驗到故事的智慧和力量,這已經成為日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無論講自己編的故事,還是講來自民間文化的故事,如何看待“真實”和故事的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些人擔心童話故事沒有呈現出生活的真實畫面,所以是不健康的。心理學家貝特爾海姆指出,童話故事的真實是“想像”層面的真實,而不是普通的因果關係層面的真實。童話描述的是原型,是精神層面的現實,呈現的是真理,而不是所謂的“真實世界”。

為了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的健康發展,孩子們需要懂得說謊的後果,無論是“善意的謊言”還是真正的說謊。孩子們還需要學習如何讓自己的良心守護著自己,而這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做到的。對一個人的行為有自己的道德判斷,選擇做好事而不是做壞事,這是真正完整的教育所應達到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在整個童年,故事中的“虛構”實際上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真實”在當今時代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當你看到腐敗之風在那麼多重要機構和政府部門中盛行時。孩子可能很小就學會了說謊,這也許體現了一種自我保護的傾向,也許說謊只是一種可以從中體驗到興奮的遊戲或經歷。當家長和老師還在為孩子的想像力自豪的時候,辨別謊言有時是很困難的。

故事可以讓刺自己鑽出來。講故事時,聽的人可以自發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故事以一種滋養而有益健康的方式,餵養著孩子們越來越茁壯的良知。

全世界的文化都在用故事的形式傳授道德和價值觀。很多經典的民間傳說都有教育意義,聽故事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接受這些信息。這就是故事的本質以及“力量”所在。在創作故事或是選擇故事時,要分清哪些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哪些故事卻是在“說教”或“訓誡”,這一點很重要。一個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應該通過充滿想像力的故事情節,讓聽者自發得出自己的結論。

 

故事應該讓孩子們得出自己的道德結論,為此,有想像力的情節往往是必須的。也就是說,故事一定要“委婉”。如果意圖過於明顯,就有說教之嫌了。

無論是寫故事還是講故事,最重要的是,最後不要從自己的道德觀出發給孩子作總結。讓聽故事的人自發得出自己的結論吧——相信故事的力量!


故事是教養的魔法棒(繁體版)故事是教養的魔法棒  

故事是老祖宗傳下來最簡單的教育方式。
  透過故事,可以傳達許多訊息,甚至可以到達改變行為的驚人效果。
  對孩子來說,大人過多的教誨很難理解,卻能對美妙的故事輕易產生共鳴。

  孩子在聆聽故事時,無形中就學會了安靜與專注;仰望的小臉蛋透露的純真,就像白紙般任由故事上色。當故事如風般吹拂進入孩子的心中,慢慢地沉澱、發酵,令人欣喜的轉變就會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FA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