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好處01.jpg

走路是仁智學S.W.P.C必修課,從自學園→實驗學校到現在,是不可缺少的元素OH~ㄎㄎㄎ...^^

走路的好處

走路的好處02.jpg

走路的好處03.jpg

走路的好處04.jpg

走路的好處05.jpg

走路的好處06.jpg

走路的好處07.jpg

走路的好處08.jpg

走路的好處09.jpg

走路的好處10.jpg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Frederic Gros

走路是一個哲學行動、一種心靈經驗。走路,享受當中的恩賜——平靜、滿足,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然而,是不是有什麼東西是在走路時才能感受得到,讓人在內心重新發現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

京都有哲學之道,海德堡有哲學家步道,為何哲學家都愛走路?尼采寫出「腳趾頭都豎起來傾聽」

在科技時代裡,人類也許只有憑藉雙腳,才能擁有真正的思考。當我們邁出步伐,在身體的動與靈魂的靜之間沉澱思緒,將能從孤獨中體驗「走路」的哲學之趣。

什麼也不做地走路,卻足以讓人找回存在的純粹感受,重新發現活著的簡單幸福,也就是充斥在童年中那種喜悅。因此,當我們能夠卸下非做什麼不可的執念,只是走路,我們終於再次邂逅第二種永恆:屬於孩提的永恆。

走路是一種兒童的遊戲。驚奇於美好的天象,燦爛的陽光,參天的巨木,湛藍的天空。人不需要任何經驗或能力,都可以體驗到這些。乍看無所事事,但目光卻四處搜尋,他忙著觀察,心思永遠警醒。

走路,自己上路,攀登山岳、穿越森林。對起伏的山丘和濃密的樹林而言,身分地位毫無意義,人不再扮演任何社會角色,甚至稱不上是「人」,只是一個生命體,一個能夠感受路面石塊頂住鞋底、芒草拂過衣梢、微風沁涼舒暢的軀體。走路的時候,世界沒有現在也不具未來,唯一留下的是早晨與夜晚的循環。從早到晚,只有一件事要做:走路。但是那個充滿驚奇(為了七月向晚微光中泛出神祕深藍的岩石,為了正午陽光下橄欖樹葉閃現的銀綠色澤,為了黎明時分被染成紅紫的山巒)的走路者沒有過去,沒有計畫,也沒有經驗累積。他一直是那個永遠的孩童。走路時,我只是一個單純的眼神。

會走路的人,學習穩固-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的生活節奏規律到彷彿有個樂譜在指揮一樣,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風雨無阻的散步時間到了。他會一個人上路,.....康德的散步路徑都是同一條,始終如一到這段途經公園的路線,後來被叫做「哲學家小徑」。

林良(子敏)之〈會走路的人〉堅定不移,終於完成了他的「偉大的閱讀」,或許這也是《老子》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意義:微小的累積,巨大的成果。

《行走的哲學》又說明:哲學家康德之每天一小時,絕不例外的散步,顯示了散步這件事三個重要的面向。

第一是單調,散步的單調近乎苛刻。……但單調的奧義就在於它是無聊的解藥,無聊是身體面對心靈空洞時的牢固不動,散步乏味的重複消去了無聊,當身體動了起來,心靈就不再被其慵懶(lassitude)影響,也就不會再有惰性招致而來的,無盡漩渦般的模糊暈眩感。

第二點是規律。康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鋼鐵般的紀律。每天持續反覆小小的動作,是紀律成就了康德這位思想巨人。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是關於無所遁形(the inescapable)。無以遁形顯示了紀律不單單只是被動的習慣,它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出於意志的天命,尼采說這才是自由的定義。對散步來說,無以遁形就是一旦開始就一定走到終點,沒有其他出路,就是必須往前走。儘管疲累,總是會抵達終點,這是注定而且無法更改的。走吧!一旦開始上路,終有一天一定會抵達,意志就是天命!

 

Helle Heckmann童年的花園.jpg--為什麼要走路呢?

現在的孩子經常坐著,太少動了。所以需要透過走路等戶外活動,

讓孩子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鍛鍊身體,滋養感官,為日後的學習準備良好的基礎。

當孩子們走路的時候,身體左右兩邊會經由手臂和腿部彎曲來進行一項很重要的交叉橫向調節來協調他們整體的動作。

這種調節能夠幫助建立左右大腦半球之間的連接,對於孩子將來的思考發展--思維靈活性和思考能力非常的重要。

所以,走路是孩子在認知及語言的發展階段一項非常重要的工具。

魯道夫‧施泰納博士曾談到幼兒發展的順序是走路,說話,然後思考。

 

走路--我們老師全年每天都堅持走相同的路綫,到大自然中感受季節的變化,愉悅地步行。透過有質量持續地走路,不僅滋養了孩子的感官,

更重要的是走路會使人深深地呼吸,這會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回歸自己的內在,感受自己的身體,感受到同伴,也能關注到外在的自然環境,

而與世界開始了親密的連結。就在當下,我堅定每一天一定要和孩子們持之以恆的走下去,
透過重覆而且有質量地步行活動,不是一時也不是一季,一定會帶給孩子身心靈的真正轉變,老師也從這裡深深獲益。

走路時唱歌,它會帶給你幸福和快樂。一邊唱歌還一邊悶悶不樂,是很難做到的。

男孩子通常會需要大量的肢體活動:走路,跑步,攀爬,更多的大自然探索,玩沙,蹦跳...等活動。

如果男孩子没有使用他們的身體,他們就會講話講不停,看電視和玩電腦,

大多時間從事這些被動性的活動,會使他們容易變得衝動和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方式。

這樣會導致他們人際關係的能力和心智的發展更緩慢,

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透由玩耍來探索自己的身體,也是建立友誼重要的驅動力。

他們更需要明確的生活規範,固定的作息節奏:比方說固定時間吃飯,睡覺..等。

培養孩子以喜悅和熱情的心參與日常生活的活動,如掃地,洗碗,烘焙烹飪,提水,澆花..等,也是很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FA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